【补桐书屋作】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补桐书屋作]补桐书屋作原文
初岁喜载阳,仙壶得春早。
玉梯步嶙峋,石门寻窈窱。
芸斋小留憩,琴音和春鸟。
风竹动琅玕,雪梅缀珠藻。
契理独忘言,佩文因味道。
[补桐书屋作]诗词问答
问:补桐书屋作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补桐书屋作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补桐书屋作]注释
1.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二
[补桐书屋作]参考注释
[补桐书屋作]初岁
古以腊日为岁终,祭祀送岁。腊日的次日,称为“初岁”。 汉 代以后,沿用 夏 历,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泛指一年之初。《大戴礼记·夏小正》:“初岁祭耒,始用畼。”《史记·天官书》:“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三国 魏 曹植 《元会》诗:“初岁元祚,吉日惟良。”《初学记》卷三引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初岁。”
[补桐书屋作]玉梯
(1).犹玉楼。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 唐 李商隐 《代赠》诗之一:“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絶月如钩。” 元 无名氏 《水仙子·锺离》曲:“超凡入圣 汉 钟离 ,沉醉谁扶下玉梯。”
(2).犹玉栏。 唐 杜牧 《贵游》诗:“门通碧树开金锁,楼对青山倚玉梯。”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马都官春日忆西湖寄陆生》:“时望前湖倚玉梯,云山横絶路东西。”
[补桐书屋作]嶙峋
(1) 形容山石峻峭、重叠
岭巆嶙峋,洞无涯兮。——《汉书·扬雄传》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司空图《诗品》
怪石嶙峋
(2) 形容人消瘦或刚直有骨气
瘦骨嶙峋
[补桐书屋作]石门
(1). 春秋 鲁 城外门。《论语·宪问》:“ 子路 宿於 石门 。晨门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2).借指贤者。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 石门 晨开,荷蕢疾贫,遁世隐居,竟不逢时。”《后汉书·蔡邕传》:“是故天地否闭,圣哲潜形, 石门 守晨, 沮 溺 耦耕。”
(3).控制水流的石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灵帝 建寧 中,又增脩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輟流。”
(4).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拜为牙门将,属 马忠 ” 裴松之 注引《益部耆旧传》:“ 羌 於要厄作石门,於门上施牀,积石於其上,过者下石槌击之,无不糜烂。”
(5).古道路名。(1) 隋 唐 时自 四川盆地 通向 云贵高原 的重要道路,在 秦 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 四川省 高县 境内的 石门山 得名。起自今 四川 宜宾 ,南抵 云南 曲靖 ,再通往 昆明 、 大理 等处。 唐 与 南诏 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2)指古 褒斜谷 通道。在今 陕西 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 东汉 的《石门颂》、 北魏 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补桐书屋作]窈窱
见“ 窈窕 ”。
[补桐书屋作]小留
(1).暂时挽留。 晋 山涛 《启事》:“祭酒 庾纯 ,强正有学,亦堪取选。国学初建, 王 荀 已亡, 纯 能其事,宜当小留,粗立其制。”
(2).暂时留止。 唐 杜甫 《彭衙行》诗:“小留 同家洼 ,欲出 芦子关 。”
[补桐书屋作]音和
反切的一种。指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声调及韵母相同。也称“音和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切须归本母,韵须归本等。切归本母,谓之音和,如‘德红’为‘东’之类。‘德’与‘东’同一母也。”《切韵指掌图·检例下》:“凡切字,以上者为切,下者为韵,取同音、同母、同韵、同等四者皆同,谓之音和。”
[补桐书屋作]琅玕
(1) 似玉的美石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汉· 张衡《四愁诗》
(2) 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比喻珍贵、美好之物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山海经》
(3) 翠竹的美称
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唐· 白居易诗
[补桐书屋作]雪梅
梅花色白,故称。 唐 孙逖 《宴越府陈法曹西亭》诗:“雪梅初度腊,烟竹稍迎曛。” 唐 杜牧 《代人作》诗:“鬭草怜香蕙,簪花间雪梅。” 宋 范成大 《代儿童作立春贴门诗》之一:“雪梅同雪鬢,相对两凌寒。”
[补桐书屋作]忘言
(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补桐书屋作]味道
(1) 滋味
樱桃的味道真好
(2) 意味;趣味
这首诗写得有点味道
(3) 体味道理
味道守真
(4) ;体味道的哲理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