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通教大士善升】作者:宋祁 朝代:宋代
[赠通教大士善升]赠通教大士善升原文
此心通妙法,他劫侍尊颜。
水月何尝动,烟云相与闲。
香浮经叶暗,霜点颔髭班。
施宝上人往,衔花谷鸟还。
梵潮鸣夜浦,天柱落秋山。
句偈聊持赠,非缘文字间。
[赠通教大士善升]诗词问答
问:赠通教大士善升的作者是谁?答:宋祁
问:赠通教大士善升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祁的名句有哪些?答:宋祁
[赠通教大士善升]参考注释
[赠通教大士善升]妙法
(1) 巧妙的办法或权宜之计
一种特别的妙法使他父亲的房子有了电灯而不用花钱
(2) 佛教指义理深远的佛法
[赠通教大士善升]尊颜
对长者仪容的敬称。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有犯尊颜,实切愧悚。”
[赠通教大士善升]水月
(1).水和月。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行》:“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宋 杨万里 《夜离零陵留二绝简诸友》:“思归日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间。”
(2).指明净如水的月亮。 唐 郑谷 《南康郡牧陆肱郎中辟许棠先辈为郡从事有寄赠》诗:“夜清僧伴宿,水月在松梢。”《花月痕》第十回:“小饮偶然邀水月,謫居犹得住 蓬莱 。”
(3).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净。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润!” 唐 李白 《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诗:“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赠通教大士善升]何尝
(1) 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
我何尝说过这样的话?(=我未尝说过这样的话)
历史的教训人们何尝忘记?
在那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何尝叫过一声苦?
(2) 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
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工夫(=我很想去,只是没工夫)
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细菌又何尝不是如此?
[赠通教大士善升]烟云
烟气和云
烟云缭绕
[赠通教大士善升]相与
副词。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
舍人相与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
平原君竟与 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相与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赠通教大士善升]霜点
斑白色。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鬢毛霜点合,襟泪血痕濡。” 宋 陆游 《晚春园中作》诗:“可堪霜点鬢鬚后,更值緑暗园林时。”
[赠通教大士善升]上人
(1) 旧时尊称僧人
(2) 佛教称德行高尚的人
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
(3) 指职位高的统治者
(4) 上等人
农工商贾劳苦营生,非上人之所为
(5) 〈方〉∶指父母或祖父母
(6) 凌驾于他人之上
[赠通教大士善升]天柱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赠通教大士善升]句偈
佛经唱词的句子。《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虽精理莹心,止於句偈。”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赠通教大士善升]持赠
持物赠人。 宋 欧阳修 《乞药呈梅圣俞》诗:“谓此吾家物,问谁持赠公。”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六:“家园黄熟半林柑,抛向筠笼载两三。风雪盈裾好持赠,预教诗婢识 江 南。”
[赠通教大士善升]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宋代,宋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