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崖口】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入崖口]入崖口原文
河非亦九曲,地险设双崖。
秋景依然好,小围按例排。
马调麃足怯,鹰攫雉毛筛。
十里毡庐近,拈吟正复佳。
[入崖口]诗词问答
问:入崖口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入崖口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入崖口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入崖口]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佳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一百
2. 是处河名伊逊蒙古语九数也自发源处九曲而出崖口
[入崖口]参考注释
[入崖口]九曲
(1).迂回曲折。 汉 王褒 《九怀·危俊》:“径 岱 土兮魏闕,歷九曲兮牵牛。” 唐 卢纶 《送郭判官赴振武》诗:“ 黄河 九曲流,繚绕古边州。”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摩尼,梵语“宝珠”的译名。
(2).指 黄河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 三门 九曲,竞呈昇没之源; 太华 维 嵩 ,交闢奔衝之路。” 唐 齐己 《潇湘二十韵》:“对兹伤九曲,含浊出 崑崙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宝》:“九曲天险,只用莲舟荡漾。”
(3).指 福建 武夷山 的 九曲溪 。 宋 朱熹 《武夷櫂歌》之十:“ 九曲 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元 萨都剌 《武夷馆方池》诗:“溪船明日泛 九曲 ,出入紫翠听潺湲。” 郁达夫 《咏武夷》:“ 武夷 三十六雄峯, 九曲 清溪境不同。”
[入崖口]地险
(1).大地险阻;地面险阻。《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孔颖达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宋书·礼志三》:“地险俗殊,民望絶塞,以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黄景仁 《邓家坟写望》诗:“方今万里一,地险安足论!”
(2).指险要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唐 李商隐 《南朝》诗:“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 王气应瑶光。” 清 黄遵宪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肃公祠》诗:“天骄横肆地险失,坐令蚍蚁咸无援。”
[入崖口]秋景
(1) 秋季的景致
(2) 秋熟农作物的收成情况
[入崖口]依然
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入崖口]小围
(1).围身裙。 清 吴伟业 《晓妆》诗:“学母妆应早,留花称小围。”
(2).指光环较小的月晕。《中国谚语资料·江苏民谚》:“大围风,小围雨。”
[入崖口]按例
按照惯例:生活困难,~娍梢陨昵氩怪
[入崖口]马调
(1).即马吊。 清 蒲松龄 《日用俗字· * 》:“后来又兴打马调,官宦塌胯满堂朝。”参见“ 马吊 ”。
(2).指 清 代 同治 年间 马如飞 所创的苏州弹词唱腔。当时苏州弹词以俞( 俞秀山 )调和马( 马如飞 )调最为流行。 马 擅长演唱《珍珠塔》,爽利清劲,率直如说白,编写弹词开篇很多,影响颇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他们从小学唱那小调,本来就是七字句的有韵之文;并且那小调之中,有一种 马如飞 撰的叫做‘马调’,词句之中,很有些雅驯的。” 清 葛元煦 《沪游杂记·青楼二十六则》:“‘马调’惟唱书用此, 同治 初 马如飞 所创调,无餘韵,仿佛説白。”
[入崖口]毡庐
亦作“氊庐”。1.即毡帐。《新唐书·北狄传·奚》:“逐水草畜牧,居氊庐,环车为营。”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宿造毡庐开,行逢猎骑合。” 清 赵翼 《潞江》诗:“经年马背安居地,每夕氊庐托宿家。”
(2).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南朝 陈 徐陵 《移齐文》:“西穷版屋,北罄毡庐。” 宋 曾巩 《明妃曲》之二:“一辞椒屋风尘远,去託氊庐沙磧深。”参见“ 毡帐 ”。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