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借韵小行】作者:刘过 朝代:宋代
[又借韵小行]又借韵小行原文
杖屦寻诗问所由,一天划木叶知秋。
天低云淡村村好,雨过山深物物幽。
斑驳岩头苔藓湿,钩辀树尾鸟声柔。
眼前不见市朝事,始笑从前利禄谋。
[又借韵小行]诗词问答
问:又借韵小行的作者是谁?答:刘过
问:又借韵小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过的名句有哪些?答:刘过
[又借韵小行]参考注释
[又借韵小行]杖屦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礼记·曲礼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郑玄 注:“撰犹持也。” 孔颖达 疏:“撰杖屨者,则君子自执杖,在坐著屨。”《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詔 復恭 致仕,赐杖屨。”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唐 杜甫 《咏怀》之二:“南为 祝融 客,勉强亲杖屨,结託老人星, 罗浮 展衰步。” 仇兆鳌 注:“ 卢 注: 衡山 有 祝融峯 , 董鍊师 在焉,故思一亲其杖屨。” 宋 司马光 《祭颖公文》:“承乏諫垣,造请有禁,不亲杖屨,殆将再期,岂意一朝忽为永诀。”
(3).拄杖漫步。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诗:“兴来犹杖屨,目断更云沙。”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盟鸥》词:“先生杖屨无事,一日走千回。” 明 许时泉 《同甲会》:“杖屨问从何处,苍山赤叶林丘。”
[又借韵小行]寻诗
寻觅诗句。 宋 陈与义 《寻诗两绝句》之一:“无人画出 陈居士 ,亭角寻诗满袖风。” 明 高启 《次张仲和春日漫兴》:“独骑款段寻诗去,懒逐看花众少年。”
[又借韵小行]所由
(1).所经历的道路。《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杨树达 疏证:“由,行也。所由谓其所由行之径路。” 汉 班固 《东都赋》:“今论者……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 汉 德之所由。”
(2).所自,所从来。 晋 陆机 《文赋》序:“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毛 * 《矛盾论》三:“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
(3).见“ 所由官 ”。
[又借韵小行]一天
(1) 一昼夜
(2) 二十四小时
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值班
(3) 有一天,有朝一日
一天,老李谈起他参加红军的经过
(4) 〈方〉∶一个白天
忙碌了一天
(5) 〈方〉∶一天到晚
[又借韵小行]划木
小木船。 严复 《救亡决论》:“第即使其説诚然,而举划木以傲龙驤,指椎轮以訾大輅,亦何足以助人张目,所谓詬弥甚耳!”
[又借韵小行]低云
离地面较近的云。它们的平均高度在地表和1980米之间,这些云类主要有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
[又借韵小行]过山
宋 人称美佳酿之名。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酒肆》:“酒阁名为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酒肆》:“若酒力高美者,牌额卖过山之名,其言一山、二山、三山之类是也。”
[又借韵小行]物物
各种东西,各种事物
物物各自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物以与物物争。——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又借韵小行]斑驳
(1) 色彩相杂
桂影斑驳。——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破绽;毛病;漏洞
犯斑驳
[又借韵小行]苔藓
藓(藓纲的植物的俗称)
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借韵小行]钩辀
(1).鷓鸪鸣声。 唐 韩愈 《杏花》诗:“鷓鴣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 宋 欧阳修 《送梅秀才归宣城》诗:“罢亚霜前稻,鉤輈竹上禽。” 清 曹寅 《白杜鹃意谓声似鹧鸪》诗:“何处啼山雪满身,鉤輈愁过落花晨。”
(2).象声词。形容某些南方方言的语音。 唐 刘禹锡 《蛮子歌》:“蛮语鉤輈音,蛮衣斑斕布。” 清 沉起凤 《谐铎·雉媒》:“綵衣翩若,软语鉤輈。” 刘师培 《文说》:“故宣之于口,或音涉鉤輈。”
[又借韵小行]眼前
(1) 眼睛前面
眼前是一幢幢新建的农舍
(2) 目前,当前或面临
眼前的问题
[又借韵小行]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又借韵小行]市朝
众人合集的场所;公共场合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
[又借韵小行]从前
(1) 往昔,先前
从前香山观有个道士天天讲故事
(2) 曾经,一度
从前和她很熟悉,可是现在忘记了她的名字
[又借韵小行]利禄
(1).财利荣禄。《礼记·坊记》:“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 * 不偝。” 孔颖达 疏:“谓财利荣禄之事。” 宋 柳永 《凤归云》词:“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红楼梦》第五六回:“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 尧 舜 之词,背 孔 孟 之道。”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征引》诗:“一生营营者,个人利禄累。”
(2).贪图爵禄。《礼记·表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 郑玄 注:“违,犹去也。利禄,言为贪禄留也。臣以道去君,至於三而不遂去,是贪禄。”
刘过,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