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香山寺二首·其一】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题香山寺二首·其一原文
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
自古才华地,当秋䍐跸间。
阙峰迎巀嶭,伊水俯潺湲。
始见人枫叶,霜前三两殷。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诗词问答
问:题香山寺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香山寺二首·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香山寺二首·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一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参考注释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龙门
楚国都城郢城(现在在湖北省江陵县西北)的东门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第一
(1) 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2) 首要的,最重要的
质量第一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香山
(1).山名。(1)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龙门山 之东。 唐 白居易 曾在此筑石楼,自号 香山居士 。(2)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相传 吴王 种香处。下有采香径。(3) 北京市 西郊 西山 山岭之一。主峰 鬼见愁 ,形势峻拔。名胜古迹有 碧云寺 、 静宜园 、 双清别墅 、 香山寺 、 朝阳洞 等。园林清幽,景色宜人。为京郊游览胜地。
(2). 洛阳 龙门山 上 香山寺 的省称。 唐 白居易 《修香山寺记》:“ 洛 都四郊,山水之胜, 龙门 首焉; 龙门 十寺,观游之胜, 香山 首焉。”参见“ 香山寺 ”。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自古
(1).从古以来。《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
(2).泛指从前。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才华
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艺方面的)
才华出众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巀嶭
(1).亦作“ 嶻嶭 ”。山名。一名 嵯峩山 ,又名 慈峩山 。在今 陕西省 泾阳 、 三原 、 淳化 三县交界处。传说 黄帝 曾铸鼎于此。《汉书·地理志上》:“ 池阳 , 惠帝 四年置, 巀嶭山 在北。”巀,一本作“ 嶻 ”。 颜师古 注:“ 嶻嶭 ,即今俗呼 嵯峨山 是也。” 汉 扬雄 《长杨赋》:“左 太华 而右 襃斜 ,椓 嶻嶭 而为弋,紆 南山 以为罝。” 唐 陆龟蒙 《和古杉三十韵》:“恐是 夸娥 怒,教临 嶻嶭 衰。”
(2).亦作“ 嶻嶭 ”。高峻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九嵕 巀嶭, 南山 峩峩。”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作“嶻嶭”。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嶻嶭,高峻貌也。” 宋 欧阳修 《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诗:“嶻嶭高城 汉水 边,登临谁与共躋攀。”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剑石铭》:“铭曰:鍊质鸿濛,挺锋巀嶭,正一之气,勿壅勿遏。”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伊水
伊河 。在 河南省 西部,源出 栾川县 伏牛山 北麓,东北流,在 偃师县 杨村 附近入 洛河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 蔓渠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伊水 出焉,而东流注入 洛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伊水 出 南阳 鲁阳县 西 蔓渠山 ……又东北至 洛阳县 南,北入於 洛 。” 南朝 陈 徐陵 《新亭送别应令》诗:“风吹临 伊水 ,时驾出河梁。” 唐 李白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诗:“流恨寄 伊水 ,盈盈焉可穷。”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潺湲
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见人
(1).中人,见证人。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二折:“你要借钱,我问你要三箇人,要一箇保人,要一箇见人,要一箇立文书人。”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四折:“只是其间委曲,怎生得箇明白的见人可也好那。”《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特请亲家到来,做个见人,与我每画个字儿。”
(2).谓与人相见。《红楼梦》第四六回:“还这么闹起来,怎么见人呢?”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枫叶
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晚出西射堂》诗:“晓霜枫叶丹,夕曛嵐气阴。”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潯阳 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明 徐霖 《绣襦记·共宿邮亭》:“山远天高烟水寒,两岸楼臺枫叶丹。” 杨朔 《香山红叶》:“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题香山寺二首·其一]三两
约数,表示少量。《汉书·萧何传》:“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 萧何 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唐 白居易 《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箇死无招对。” 马烽 《三年早知道》:“他三两步就跑到我跟前,热情地和我握手。”
乾隆,清代,题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