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道中杂咏·其二】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静海道中杂咏·其二原文
村居比栉颇宁盈,柳口由来古渡名。
不见青青杨柳色,阿谁折赠寄遥情。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诗词问答
问:静海道中杂咏·其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静海道中杂咏·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静海道中杂咏·其二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五
2. 蒋一葵长安客话云杨柳青近丁字沽四面多植杨柳今其地既无柳且丁字沽在天津城北杨柳青在天津县西三十里相距甚远柳之有无或今昔异形而沽则历久未改纪载之不足凭往往如此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参考注释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村居
(1).寓居乡村。 唐 薛调 《无双传》:“ 仙客 捨輜骑惊走,归 襄阳 ,村居三年。”《红楼梦》第一二○回:“ 贾政 道:‘提起村居养静,甚合我意,只是我受恩深重,尚未酬报耳。’”
(2).乡村的住宅。 明 唐顺之 《答陈澄江佥事村居韵》之七:“村居邻北郭,野语学东 齐 。” 许地山 《女儿心》六:“一会是同坐紫洞艇游河,一会又回到 白云山 附近的村居。”
(3).指乡村、村庄。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比栉
像梳篦的齿一样紧密相连。形容接连而来或密密排列。语出《诗·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宋 王安石 《收盐》诗:“州家飞符来比櫛,海中收盐今復密。” 清 吴伟业 《松鼠》诗:“櫺户既严扃,欒櫨若比櫛。”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西岸矮屋比櫛,屋前地平如掌。”《清史稿·兵志八》:“陆路自 同治 间开垦荒地以后,耕廛比櫛,直抵 鸭緑江 西岸。” 王任叔 《疲惫者》:“左旁一村,瓦屋比栉。”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宁盈
谓生活安定富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劝农功》:“则百姓戴父母之德,乐仁侯之利,未有不毕力农功而妇子享寧盈之庆者也。”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由来
(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古渡
古老的渡口。 唐 戴叔伦 《京口怀古》诗:“ 大江 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水浒传》第四四回:“古渡凄凉,那得奚人饮马。”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空泊》:“曲塘西断桥烟冷,垂杨下古渡月明。”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青青
(1) 茂盛的样子
青青园中葵。——《乐府诗集·长歌行》
郁郁青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尽荠麦青青。——宋· 姜夔《扬州慢》
(2) 墨绿色
云青青兮欲雨。——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客舍青青柳叶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杨柳
(1) 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2) 专指柳树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 古曲名,即[折杨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阿谁
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先主 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拨转顶门关棙子,阿谁不是大罗仙。” 尹爟 《九月上越王台》诗:“空教 陆贾 降雄策,此日 佗 城属阿谁!”
[静海道中杂咏·其二]遥情
高远的情思。 晋 陶潜 《游斜川》诗:“中觴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元 袁裒 《求志赋》:“寄遥情於冲漠兮,将弭节乎艺圃。” 明 刘基 《吊岳将军赋》:“寄遥情於悲歌兮,识忘亲之不臧。”
乾隆,清代,静海道中杂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