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非好异】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君子非好异]君子非好异原文
君子非好异,本意亦从众,居然迫所媿,难复趋一哄。
孟轲遇齐王,夫岂不欲用;万锺养弟子,乃似以利动。
惟其有辞受,百世尊道统。
岂惟圣贤哉,学者固所共。
[君子非好异]诗词问答
问:君子非好异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君子非好异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
[君子非好异]参考注释
[君子非好异]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君子非好异]好异
(1).喜好标新立异。《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2).犹好奇。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远近好异之士,履满其门。”
[君子非好异]本意
(1) 本来的想法或意图
(2) 真实的意图
[君子非好异]从众
依从多数人的意见。《左传·成公六年》:“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左传·成公六年》:“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从之,不亦可乎?”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 孔子 於 芝佛之院 。” 鲁迅 《华盖集·通讯二》:“其实 中国 并没有 俄国 之所谓智识阶级,此事说起来话太长,姑且从众这样说。”
[君子非好异]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这么重的担子,他居然挑着走了二十里
[君子非好异]一哄
(1).亦作“ 一哄 ”。众声喧扰。 唐 李郢 《春晚与诸同舍出城迎座主侍郎》诗:“三十驊騮一鬨尘,来时不锁杏园春。” 宋 陆游 《群儿》诗:“须臾一鬨散,无益亦何伤。”《水浒传》第四一回:“众邻舍方才呐声喊,抬了梯子水桶,一哄都走了。”
(2).犹一味。 元 无名氏 《柳营曲·晋王出寨》:“好家私伴着些歹后生,卖弄他聪明,一鬨的胡行。”
[君子非好异]孟轲
(约前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
[君子非好异]岂不
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君子非好异]弟子
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君子非好异]利动
犹活动。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颜渊篇十》:“目失视,耳失听,口失言,四肢失其利动,而心亦疲於思。”
[君子非好异]惟其
表示因果关系,和[正因为]近似
惟其他还幼小,所以要多帮助他
[君子非好异]辞受
推辞和接受。《庄子·秋水》:“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清 顾炎武 《答友人论学书》:“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
[君子非好异]百世
很多世代;很长时期(一世,三十年)
斯固百世之遇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百世之怨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流芳百世
[君子非好异]道统
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接受的系统。他们自认为是继承周公、孔子的道统的
[君子非好异]岂惟
见“ 岂唯 ”。
[君子非好异]圣贤
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子非好异]学者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唐 薛存诚 《太学创置石经》诗:“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滎阳 吕公 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成玄英 疏:“斯乃 子夏 之在 西河 , 宣尼 之居 洙 泗 ,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説,盖是学人之所好。”《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説,躬自执卷受业焉。” 清 李渔 《比目鱼·赠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见他几首新诗,竟是一个大文人真学者。”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
宋代,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