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院】作者:陈延龄 朝代:宋代
[大安院]大安院原文
诗人假榻古兰若,松风涧水相泠泠。
优婆塞倾椰子酒,须菩提讲莲花经。
龙形老树雨知翠,佛头高山云见青。
借问仙人渺何许,飞升一去三千龄。
[大安院]诗词问答
问:大安院的作者是谁?答:陈延龄
问:大安院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延龄的名句有哪些?答:陈延龄
[大安院]陈延龄大安院 书法图
大安院书法作品
[大安院]参考注释
[大安院]诗人
作诗的名人
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不是造就出来的
[大安院]假榻
谓暂时借住。 宋 冯时行 《游云泉寺》诗:“从容寻后约,假榻卧云根。”
[大安院]兰若
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
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杜甫《谒真谛寺禅师》
[大安院]松风
(1).松林之风。 南朝 宋 颜延之 《拜陵庙作》诗:“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壠生。”《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唐 杜甫 《玉华宫》诗:“溪迴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清 姚鼐 《题张篁村万木奇峰图》诗:“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云光山色里。” 李广田 《记问渠君》:“大概是大雨之后吧,山里的泉水,万马奔腾的向下驰去,发出吓人的声响,又加以松风呼啸,自己就像在海涛中夜行。”
(2).古琴曲《风入松》的别称。 唐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宋 苏轼 《十二琴铭·鹤归》诗:“白鹤归来见曾玄,《陇头》《松风》入朱絃。”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翠襦霑《薤露》,锦瑟入《松风》。”
(3).指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纸窗儿明,僧房儿雅,一椀松风啜罢,两箇倾心地便説知心话。” 凌景埏 校注:“松风,指茶。”
[大安院]泠泠
(1) 形容清凉;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
[大安院]优婆塞
梵语。指在家中奉佛的男子。即居士。《魏书·释老志》:“俗人之信凭道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
[大安院]椰子
椰子树的果实,是由外层为纤维的壳组成的,提供椰子皮纤维和内含可食厚肉质的大坚果,果新鲜时,有清澈的液体,叫做椰汁
[大安院]须菩提
(1).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 印度 拘萨罗国 舍卫城 长者 鸠留 之子,出家为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维摩诘经·弟子品》:“佛告 须菩提 :‘汝行诣 维摩詰 问疾。’” 僧肇 注:“ 须菩提 、 秦 言 善吉 。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2).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百丈大智禅师》:“於是创意别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大安院]莲花
莲华。即荷花,莲的花,较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
[大安院]佛头
(1).指佛像的头。《法苑珠林》卷五九:“我於 耆闍崛山 经行,为 提婆达 举崖石长六丈广三丈,以掷佛头,山神名 金埤罗 ,以手接示,石边小片迸堕中佛脚大拇指,即破血出。”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六》:“ 欧阳公 作《五代史》,或作序记其前。 王荆公 见之,曰:‘佛头上岂可著粪?’”
(2).间隔嵌在成串朝珠里的一种珠形装饰品。佛头比朝珠大,形如桂圆,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多用宝石、翡翠之类制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 焦侍郎 ﹞便把所穿的香珠,凑了一百零八颗,配了一副烧料的佛头、纪念,穿成一挂朝珠。”
[大安院]高山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 注引 晋 杜笃 《杜氏新书》:“今吾亦冀众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秦观 《吕与叔挽章》之一:“举举西州士,来为邦国华。艺文尤尔雅,经术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参见“ 高山景行 ”。
(2).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五十里 高山 ,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
(3).少数民族名。 清 魏祝亭 《两粤傜俗记》:“其在西者,种凡三:曰 高山 ,曰 花肚 ,曰 平地 。”
[大安院]借问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大安院]仙人
神话和童话中指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人
[大安院]何许
什么;哪里
陈留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后汉书·陈留老父传》
不知何许人。——明· 魏禧《大铁椎传》
贾二是何许人,竟敢搞到我的头上来了
[大安院]飞升
(1) 旧指修炼成功,飞腾上天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聊斋志异·促织》
(2) 往上升;往上飞
[大安院]千龄
(1).犹千年、千岁。极言时间久长。《晋书·礼志上》:“方今天地更始,万物权舆,荡近世之流弊,创千龄之英范。”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诗:“运与千龄合,欢将万国同。”
(2).用作祝寿之语。《天雨花》第二十回:“当时同到书房去,千龄寿麵用完成。”
宋代,陈延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