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吟】作者:邵雍 朝代:宋代
[感事吟]感事吟原文
理顺面前皆道路,义乖门外是榛荆。
何人肯认皆言语,此语分明人不听。
[感事吟]诗词问答
问:感事吟的作者是谁?答:邵雍
问:感事吟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邵雍的名句有哪些?答:邵雍
[感事吟]参考注释
[感事吟]理顺
使各方面、各部门的关系协调一致
[感事吟]面前
跟前;面对着的地方
他来到国王面前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很艰巨
[感事吟]道路
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两地之间的通道。也用于比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
人生道路
自张材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感事吟]榛荆
犹荆棘。形容荒芜。 唐 柳宗元 《首春逢耕者》诗:“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明 刘基 《醒斋铭》:“ 楚国 皆醉, 鄢 郢 榛荆。”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宿滦河》词:“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
[感事吟]肯认
认可;同意。 李大钊 《再论新亚细亚主义》:“我主张依各洲的小联合作基础造世界的联邦,实在是为联合便利上起见, 承元君 替我想的,的确不错。但是 承元君 说这个答案自然不能成立,我却不敢肯认。”
[感事吟]言语
说话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市人之言语。——唐· 杜牧《阿房宫赋》
[感事吟]分明
(1) 清楚(明白)状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简单明了地
这分明不对
(3) 清楚地划开界限
[感事吟]不听
(1).谓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齐侯 不听左右, 魏主 不听誉者,而明察照羣臣。”《后汉书·伏湛传》:“ 步 欲留与 隆 共守二州, 隆 不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早劝他不听,此刻后悔了,却是迟了。”
(2).不允许。《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纪》:“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及见女,暴怒,杖逐而出,不听入门。”
(3).不定罪。《礼记·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 郑玄 注:“简,诚也。有其意无其诚者,不论以为罪。” 孔颖达 疏:“既得其所犯之罪虽有旨意,无诚实之状,则不听之,不论以为罪也。”
宋代,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