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灯】作者:钱时 朝代:宋代
[读书灯]读书灯原文
读书灯,明暳暳,溪堂硬度人亲送似。
历落平生未见书,与汝间关几半世。
几年来,味无味,并与青编共捐弃。
半身沦落浙江濆,壁角破圈尘没鼻。
新春忽尔思起废,顷刻工夫依前具。
提入山翁结草庐,永夜虚窗照天地。
圣教衰,异端炽,千古冥行士何事。
人人有此大光明,埋没荒唐渺漫处。
象山翁,天启秘,嫡嗣慈湖更超诣。
隔儒俗学破沉疴,暗室迷途逢宝炬。
读书灯,明一切,不是山翁爱文字。
逢人若问伏羲前,灯下齁齁方瞌睡。
[读书灯]诗词问答
问:读书灯的作者是谁?答:钱时
问:读书灯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钱时的名句有哪些?答:钱时
[读书灯]参考注释
[读书灯]读书
(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读书灯]溪堂
(1).临溪的堂舍。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2).堂名。 宋 辛弃疾 《满庭芳·游豫章东湖再用韵》词:“ 溪堂 好,且拚一醉,倚杖读 韩 碑。” 邓广铭 笺注:“ 韩愈 有《鄆州溪堂诗》,诗前有长序,记 溪堂 修建因由。”
[读书灯]硬度
一般指某物体坚硬的程度
[读书灯]人亲
人之双亲。指父母。《庄子·外物》:“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吕氏春秋·劝学》:“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读书灯]送似
送与;送给。 唐 韩愈 《谁氏子》诗:“谁其亲友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宋 黄庭坚 《次韵钱穆父赠松扇》:“银钩玉唾明璽纸,松箑轻凉并送似。”
[读书灯]历落
(1) 参差不齐;疏落
天上疏星历落
(2) 仪态俊秀不俗
[读书灯]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读书灯]间关
象声词。形容宛转的鸟鸣声
间关莺语。——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读书灯]半世
人生的一半
[读书灯]无味
(1) 没有味道
(2) 毫无趣味,枯燥
[读书灯]青编
(1).即青丝简编。 唐 李德裕 《雨中自秘书省访王三侍御》诗:“青编尽以 汲冢 来,科斗皆从 鲁室 至。”参见“ 青丝简编 ”。
(2).借指史籍。 南朝 梁简文帝 《长沙宣武王北凉州庙碑》:“功书緑字,事烛青编。” 宋 陆游 《读史有感》诗:“读尽青编窗日晚,一樽聊復吊兴亡。” 清 钱谦益 《陆宣公墓道行》:“ 永贞 求旧空黄土, 元祐 青编照千古。”
(3).泛指书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粉指印青编》:“ 徐州 尚书妓女多涉猎。人有借其书者,往往粉指痕并印於青编。” 宋 王禹偁 《馆中春值偶题》诗:“春风老尽诗情淡,翻卷青编独绕廊。” 清 钮琇 《觚賸·延平女子》:“昔年薰香染翰,粉印青编;今日滴血濡毫,綃封红泪。”
[读书灯]捐弃
亦作“ 捐弃 ”。抛弃。《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 汉 王褒 《九怀·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 隋 和 。”《北齐书·封隆之传》:“逆胡 尒朱兆 ,穷凶极虐,天地之所不容,人神之所捐弃。”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设誓》:“奈捐弃家室,迷恋烟花。” 清 刘大櫆 《吴君墓志铭》:“盖君虽捐弃科名,而其於学问文章未尝须臾怠废。” 丁玲 《母亲》二:“为了孩子们的生长,她可以捐弃她自己的一切。”
见“ 捐弃 ”。
[读书灯]半身
全身的一半。《后汉书·方术传·华佗》:“须臾,吐出三升许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膾。” 唐 韩偓 《复偶见》诗之三:“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宋 刘克庄 《郊行》诗:“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
[读书灯]沦落
被驱逐流落;陷入不良的境地
沦落街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读书灯]江濆
江岸。亦指沿江一带。 晋 陆云 《答吴王上将顾处微》诗之四:“於时翻飞,虎啸江濆。” 唐 李白 《赠僧崖公》诗:“虚舟不繫物,观化游江濆。” 明 唐顺之 《赠江阴陈君》诗:“幽栖选地傍 江 濆,高士风流宿所闻。” 柳亚子 《痛哭八首为浙事作》诗之四:“亡 秦 一旅起江濆,风鹤惊传海上军。”
[读书灯]壁角
墙壁的角落。《朱子语类》卷一二六:“自家有箇大寳珠,被他窃去了,却不照管,亦都不知,却去他墙根壁角窃得箇破瓶破罐用,此甚好笑。” 鲁迅 《彷徨·伤逝》:“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
[读书灯]尘没
犹埋没。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四折:“现如今山鬼吹灯显像,野猿抡笔题墙。怕腐烂了芒鞋竹杖,尘没了 * 纸帐。”
[读书灯]新春
初春,早春。尤指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
[读书灯]忽尔
(1).忽然;突然。 三国 魏 郭遐叔 《赠嵇康》诗之一:“欢接无厌,如川赴谷。如何忽尔,将适他俗。” 唐 刘禹锡 《早夏郡中书事》诗:“高帘覆朱阁,忽尔闻调笙。”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杭州野翁》:“见翁嫗二人对饮于野中,其翁忽尔乘云而上。”
(2).假使;倘或。《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吾死之后,愿弟得存。忽尔天地开通,为父讐寃杀楚。”《敦煌变文集·孟姜女变文》:“黄天忽尔逆人情,贱妾同向 长城 死。” 蒋礼鸿 通释:“忽尔,假使,倘或。”
[读书灯]起废
(1).重新建树、恢复已被废置的事和物。《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 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宋 苏轼 《濠州七绝·四望亭》:“敢请使君重起废,落霞孤鶩换新铭。” 明 宋濂 《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禪师既至,升座説法已,环顾而嘆,且曰:‘起废吾之责也,四辈其无忧。’”
(2).重新起用已被贬黜的官吏。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今年闻起废, 鲁 史復光景。”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下:“ 柳子厚 附丽小人以待罪天子,所谓自貽伊戚者,安於流落可也,而乃刺讥怨懟,曾无责己之意,其起废之説,悲鸣可怜。” 明 张汉儒 《揭钱瞿奏稿》:“无奈两人性同虎狼,行若禽兽,平日暗佈机关,潜托神棍,久住京师,探听朝廷举动,不时飞报,钻谋起废。”
[读书灯]顷刻
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菀枯顷刻。——〔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顷刻两毙。——《聊斋志异·狼三则》
一阵风过,江面上顷刻间掀起了巨浪
[读书灯]工夫
(1)
(2) 时间
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红楼梦》
那有工夫讲话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曹禺《雷雨》
(3) 作事所费的人力
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葛洪《抱朴子·遐览》
重行整理,又须费一番新工夫。——鲁迅《书信集》
(4) 经过训练学到的胜任工作的能力;培养的或学到的才能
始知名画有工夫
这些演员真有工夫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术的上品。——《苏州园林》
(5) 工作
白天下田做工夫
(6) 同[功夫]
他有一身好工夫
[读书灯]依前
照旧;仍旧。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尤忌捋心”原注:“捋心则科茹不长,更须依法烧之,则依前茂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 宋 张先 《南乡子·中秋不见月》词:“今夜相思应看月,无人。露冷依前独掩门。”《水浒传》第二一回:“那婆娘復翻身转又上楼去,依前倒在牀上。”
[读书灯]入山
(1).进入山里。《史记·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岁时,家贫……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之二十:“知入山未还,即日想已还治。起居佳否?往来衝冒,然胜游计不为劳也。”《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又大兴土木,作 昭明宫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隐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迁 观 为别驾从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袁暐 《献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当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四:“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我既然还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也并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读书灯]结草
受人大恩,死后也要报答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读书灯]永夜
长夜;永夕
山中此夕莫嗟讶,师弟睽违永夜。——《镜花缘》
[读书灯]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读书灯]圣教
(1).旧称 尧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导。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孔 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书·柳浑传》:“﹝ 柳浑 ﹞早孤,方十餘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 浑 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经学理学》:“ 东吴 之 惠氏 、 东浙 之 万氏 ,经学皆宗 汉 ,而未尝悖圣教也。”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今 中国 之人,号称奉圣教,而农工商贾,终身未登夫子庙堂,不知圣教为何物。”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读书灯]异端
(1) 异常的吉兆。现多指自认为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朱熹集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 焦循补疏:[各为一端,彼此互异。]
(2) 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读书灯]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读书灯]冥行
(1).夜间行路。 明 许潮 《赤壁游》:“舳艫烧尽欲黄昏,一望芦花万骑奔。莫道冥行无可畏,阴陵还有未招魂。”参见“ 冥行擿埴 ”。
(2).盲目行事。 元 揭傒斯 《大元敕赐修堰碑》:“为政不本於农,不先於水,是为不知务。不知务,是谓冥行之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
[读书灯]何事
(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读书灯]人人
每人
人人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读书灯]光明
(1)
(2) 明亮的
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祝福》
(3) 比喻正义或有希望
光明大道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回忆我的母亲》
(4) 没有私心
光明磊落
心地光明
[读书灯]埋没
(1) 埋在地下
生男埋没随百草。——唐· 杜甫《兵车行》
棺材被土埋没了
(2)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埋没人材
[读书灯]荒唐
(1) 广大而不着边际。引申为夸大不实或荒谬无理
荒唐透顶
(2) 放荡
荒唐的生活
(3) 慌张
[读书灯]渺漫
(1).广远;幽长。 唐 张九龄 《故刑部李尚书挽歌词》之三:“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唐 高适 《东征赋》:“连山鬱其漭荡,大泽平乎渺漫。” 明 高濂 《玉簪记·会友》:“山深路渺漫,更板萝捫壁,直上层峦。”
(2).模糊;虚幻。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物无遁形,但或结于身,或播于事,交赊纷纶,显昧渺漫,熟覩其际哉。”《全元散曲·一枝花·香绵》:“梨云梦渺漫,柳絮春零乱。”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盘古坟诗》:‘名字虚无姓渺漫,当年谁与葬衣冠。’”
(3).稀少;消失。 唐 唐彦谦 《无题》诗之五:“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青鸞信渺漫。” 丁以布 《题三子游草次吹万见赠原韵》:“还应乐府歌《三妇》,六逸高风未渺漫。”
(4).犹渺茫。没有把握。 宋 苏轼 《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目覩积水未退,下田因已没於深水,今岁必恐无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
[读书灯]山翁
指 晋 山简 。 唐 王维 《汉江临泛》诗:“ 襄阳 好风日,留醉与 山翁 。” 宋 周邦彦 《齐天乐》词:“醉倒 山翁 ,但愁斜照歛。”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此景亭雨酌》曲:“儿童莫笑 山翁 醉,麴米能消 杜甫 愁。”参见“ 山公 ”。
[读书灯]天启
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公元1621—1627年)
天启壬戌秋日。—— 明· 魏学洢《核舟记》
[读书灯]嫡嗣
(1).嫡子。《左传·文公七年》:“ 穆赢 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寘此?’” 陆德明 释文:“适,本又作嫡。”
(2).指皇位承继人。《东观汉记·下邳惠王衍传》:“前太子 卬 顽凶失道,陷于大辟。是后诸子更相诬告,迄今嫡嗣未知所定,朕甚伤之。”《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安国君 爱妾 华阳夫人 ,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 华阳夫人 耳。”
[读书灯]超诣
(1).高深玄妙;高超脱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诸葛厷 年少不肯学问,始与 王夷甫 谈,便已超诣。” 唐 张说 《魏齐公元忠》诗:“ 齐公 生人表,迥天闻鹤唳。清论早揣摩,玄心晚超诣。”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东晋 清谈之士,酷嗜 庄 老 ,以旷达超诣为第一等人物。”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 老氏 之清虚,释氏之超诣,味则高矣,而不协於极。”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许暘谷 ﹞同里 钱玉友 目为诗家乡愿,然集中亦有超诣之作。”
(2).超登;登达。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故又捨筏西土,振尘朔陲,将欲与 文殊 不二之会,脱去秽累,超诣觉路。” 宋 杨万里 《寄题刘巨卿家六咏·诣斋》:“紫鸞自超诣,一日可天地。”
[读书灯]俗学
世俗流行之学。《庄子·缮性》:“缮性於俗学,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宋 苏轼 《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学。俗学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工骚墨之士,以农桑为俗务,而不知俗学之病人更甚于俗吏。”
[读书灯]沉疴
久治不愈的病
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晋书·乐广传》
[读书灯]暗室
(1).幽暗的内室;黑暗无光的房间。《梁书·武帝纪下》:“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 唐 孟郊 《上达溪舍人》诗:“暗室晓未及,幽吟涕空行。” 明 高启 《中秋翫月张校理宅得南字》诗:“今年在舍反寂寞,暗室困卧如僵蚕。” 鲁迅 《准风月谈·夜颂》:“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
(2).特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南史·梁纪下·简文帝》:“自序云:‘ 有梁 正士 兰陵 萧世讚 ,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於此,命也如何!’”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若 胡天俊 之欺暗室,不待言矣。”参见“ 暗室不欺 ”。
(3).严格杜绝外界自然光的透入,对感光材料进行洗印的工作间。一般装有各种摄影安全灯、水源及排水设备。
[读书灯]迷途
错误的道路;邪路。借指不知如何行事
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晦,指点迷途。——《三国演义》
迷涂知返(涂通[途])。——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读书灯]宝炬
蜡烛的美称。《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宝地普现妙光云,宝炬燄明如电发。” 唐 罗隐 《台城》诗:“宴罢明堂烂,诚成宝炬残。” 宋 张元干 《感皇恩·寿》词:“宝炬密香,玉卮波灩,醉拥笙歌夜深院。”《再生缘》第十七回:“但见那,洞房铺设似仙乡,宝炬高烧近緑窗。”
[读书灯]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梦溪笔谈》
常觉一切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读书灯]不是
(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读书灯]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读书灯]伏羲
(2852—2738 B.C.)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 * 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读书灯]齁齁
(1).熟睡时的鼻息声。 宋 苏轼 《尝天门冬酒》诗:“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 元 王德信 《集贤宾·退隐》曲:“饱时节婆娑松下走,困时节布衲里睡齁齁。”《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齁齁鼻息,响动如雷。”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夜里,十五个汉子快乐一阵以后,都在茅棚里睡得齁齁。”
(2).形容生气时呼吸急促貌。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二折:“你还待要闹啾啾,越激的我可也怒齁齁。”
[读书灯]瞌睡
(1) 倦极思睡
(2) 打盹,很短时间的睡眠
宋代,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