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原文
懿彼坎成象,原从天一生。
静方契水德,动亦见波情。
共本殊岂得,求原委并呈。
漪漪浮面细,寂寂澈心清。
奚必撼乔岳,突然跃骇鲸。
无为合元理,有作总虚名。
应识观澜术,最欣息籁平。
载能并能覆,可不慎其倾。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诗词问答
问:《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注释
1. 五言排律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九十七
2. 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参考注释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成象
成为感官可以觉知的形象或现象。具体内容视所指不同而异。《易·繫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韩康伯 注:“象况日月星辰。” 孔颖达 疏:“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荀子·乐论》:“凡姦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 梁启雄 简释引 物茂卿 曰:“成象,谓形於歌舞。”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 鲁迅 《集外集·湘灵歌》:“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从天
顺从天意。《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宋书·礼志一》:“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继,同体异德;或纳大麓,受终文祖;或寻干戈,从天行诛。”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一生
整个生命期间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水德
古代阴阳家称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谓以水而德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汉书·郊祀志上》:“今 秦 变 周 ,水德之时。昔 文公 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水德方衰,天命未改。”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岂得
犹怎能,怎可。《后汉书·孔融传》:“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脇为辞。” 唐 李白 《拟古》诗之十二:“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羣?” 宋 叶适 《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今日常文又不用,乃依群盗剽夺行之,岂得以败亡为戏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维正之供,至欲藉势力以巧免,是化外也,绳以严刑,岂得为过。”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原委
(1) 事情的始末
你且说个原委,教我得知。——《蜃楼志全传》
(2) 与一情况有关的事实的整个陈述,整个阐明一个情况或事情的背景知识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漪漪
(1).水波荡漾貌。 宋 苏轼 《裙靴铭》:“百叠漪漪,风縐六銖。”
(2).形容花木摇曳如水波。《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李香林 《题竹》诗:“干霄修竹自漪漪,十载相违每繫思。”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浮面
表面。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非常注意浮面上的繁文缛礼,以为这是士大夫门第的、必不可少的家教。” 杨朔 《我的改造》:“在部队里,表面上跟战士、农民混在一起,好像‘深入群众’了,骨子里却像一滴油滴到人民的大海里,总漂在浮面,油光光的有点刺眼。”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寂寂
形容寂静
寂寂人定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庭院寂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寂寂荒山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乔岳
见“ 乔岳 ”。
亦作“ 乔岳 ”。高山。本指 泰山 ,后成泛称。《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及 河 乔岳。” 毛 传:“乔,高也。高岳, 岱宗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 清 顾炎武 《华下有怀顾推官》诗:“秋风动乔岳,黄叶辞中林。”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突然
表示发生得很急促;忽然;猝然
突然停止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无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不要,不用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元理
即玄理。奥妙的道理。 明 何景明 《六子诗·何编修瑭》:“洞悟超先几,微言析玄理。” 明 张居正 《七贤咏·阮步兵》:“从容谢婚媾,沉湎混泥滓。郁彼咏怀言,寄辞藴元理。”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虚名
空虚的名称,不符实际的声誉
不求虚名
[赋得水波(得平字韵题会试覆试)]可不
可不是,用反诘形式加强语气,表示赞同附和别人的话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