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阗汉玉歌】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和阗汉玉歌]和阗汉玉歌原文
今之古玉率称汉,和阗玉古称汉名。
尔时博望初凿空,月氐要领得无能。
去百馀人二人返,传闻才识于窴城。
昆崙泑泽多玉石,即今包贡犹堪徵。
绳穷匣开爓然现,鸡冠为色斧为形。
琼璊自禀天地秀,汗瀸血浸皆虚评。
入土出土即信有,犹当胜彼埋幽坰。
相如诡夺和璧返,荀息假道垂棘呈。
抑为得也抑为失,于玉何有纷人情。
不藏不逾吾慊若,用志万里来宾诚。
[和阗汉玉歌]诗词问答
问:和阗汉玉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和阗汉玉歌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和阗汉玉歌]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七
2. 平声
[和阗汉玉歌]参考注释
[和阗汉玉歌]尔时
犹言其时或彼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 士匄 将中军,辞曰: 伯游 长,昔臣习於 知伯 ,是以佐之,非能贤也” 晋 杜预 注:“ 罃 代将中军, 士匄 佐之。 匄 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
[和阗汉玉歌]博望
(1).古山名。即今 安徽 当涂 西南 东梁山 ,与 和县 南 西梁山 隔江相对如门,故又称 天门山 。历来为攻守要地。《文选·陆倕<石阙铭>》:“乃假天闕於 牛头 ,託远图於 博望 。” 李善 注:“ 孝武 大明 七年 博望 梁山 立双闕。”
(2).苑名。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登贤 博望 ,献赋 清漳 。”详“ 博望苑 ”。
(3). 汉 张骞 的封号。《汉书·张骞传》:“ 騫 以校尉从大将军击 匈奴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 騫 为 博望侯 。” 明 刘基 《题陈大初画扇》诗之二:“争似乘槎随 博望 ,玉绳光裹看山河。”参见“ 博望槎 ”。
[和阗汉玉歌]凿空
空,谓孔道,引申为道路。开通道路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 张骞凿空。——《史记·大宛陈列传》
[和阗汉玉歌]要领
(1) 要点,主要内容
不得要领
(2) 基本要求
掌握要领
[和阗汉玉歌]得无
恐怕,是不是。常和[耶]构成表推测性的疑问句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和阗汉玉歌]传闻
(1) 听到流传
传闻说你将同她结婚
(2) 通过多人才了解
(3) 辗转流传的消息
传闻多失
[和阗汉玉歌]才识
才能与识别力
才识过人
[和阗汉玉歌]于窴
见“ 于闐 ”。
[和阗汉玉歌]玉石
(1) 玉与石。比喻好与坏、贤与愚
玉石俱焚
(2) 未经雕琢之玉
纵饶玉石何人攻
(3) 美石
[和阗汉玉歌]即今
今天;现在。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宋 陆游 《连日有雪意戏书》诗:“壮岁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
[和阗汉玉歌]包贡
(1).《书·禹贡》:“厥包橘柚锡贡。”谓包裹橘柚而进贡天子。后以“包贡”指进贡。 宋 黄庭坚 《送张谟河东漕使》诗:“紫参可撅宜包贡,青铁无多莫铸钱。” 宋 陆游 《玉局观拜东坡画像》诗:“太平极 嘉祐 ,珠玉始包贡。”
(2).泛指贡品。 宋 黄庭坚 《晓放汴州》诗:“霜清渔下流,橘柚入包贡。”
[和阗汉玉歌]爓然
火燎貌。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梯脚将陷,烟火爓然。”
[和阗汉玉歌]鸡冠
(1).雄鸡头上的肉冠。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
(2).草本植物名。一年生,花状如鸡首之肉冠。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鸡冠》:“鸡冠,处处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矬者纔数寸……六七月梢间开花,有红白黄三色。其穗圆长而尖者,儼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者,儼如雄鸡之冠。”《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篱边撒下蜀葵、凤仙、鸡冠、秋葵、鶯粟等种。”
[和阗汉玉歌]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和阗汉玉歌]血浸
(1).鲜血浸渍。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三折:“看沙场血浸横尸首。” 萧红 《生死场》十四:“一种感觉通过骨髓麻寒她全身的皮肤,那是怎样可怕血浸的人头!”
(2).指血红色的斑点。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有一旧玉马,质理不甚白洁,而血浸斑斑。”
[和阗汉玉歌]入土
埋到坟墓里
快入土了
[和阗汉玉歌]出土
(1) 从土里挖出来
出土文物
(2) 小苗从土里长出来
[和阗汉玉歌]相如
相同;相类。《墨子·备城门》:“﹝门﹞广八尺,为之两相如。” 孙诒让 间诂:“谓门左右两扇同度。”《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田田相如。” 李贤 注:“相如,言地皆沃美相类也。”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第一出:“总祗道,男和女,不相如。难道真个俺巾幗辈便於时无补。”
[和阗汉玉歌]诡夺
用诡诈手段夺取。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既有 秦昭 章臺 之观,而无 藺生 诡夺之誑。”《新唐书·郭子仪传赞》:“及大难略平,遭谗甚,诡夺兵柄,然朝闻命,夕引道,无纤介自嫌。”
[和阗汉玉歌]璧返
犹璧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此府中物,来时仓猝,未暇璧返,烦寄去。”
[和阗汉玉歌]假道
经由;取道
[和阗汉玉歌]垂棘
春秋 晋 地名,以产美玉著称。后借指美玉。《左传·僖公二年》:“ 晋 荀息 请以 屈 产之乘与 垂棘 之璧,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杜预 注:“ 垂棘 出美玉,故以为名。”《文选·班固<西都赋>》:“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 吕向 注:“悬黎、垂棘,皆璧也。” 北周 庾信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 虢 亡垂棘返, 齐 平寳鼎归。” 唐 元稹 《出门行》:“白珩无颜色,垂棘有瑕累。”
[和阗汉玉歌]得也
1.犹言得了。
2.应答之词。犹言明白啦。
[和阗汉玉歌]何有
(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 * 》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和阗汉玉歌]人情
(1) 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说新语·自新》
(2) 情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 恩惠,情谊
做个人情
(4) 赠品、礼品
送人情
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红楼梦》
[和阗汉玉歌]用志
犹用心。集中注意力。《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谓乎?”
[和阗汉玉歌]万里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和阗汉玉歌]来宾
来访的客人
招待来宾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