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作者:李时勉 朝代:明代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原文
每逢佳节愁阴凝,八月十五尤喜晴。
百里精兵临塞驻,一时飓风疑海行。
天中白日临空净,山外黑云飞雨声。
轰雷掣电在咫尺,倏忽还收宇宙清。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诗词问答
问:《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的作者是谁?答:李时勉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时勉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时勉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参考注释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每逢
每当遇到。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夫人终是放心不下,每逢督办出门,必要叫着他兄弟同走。” 茅盾 《子夜》十八:“每逢有什么脚步声从她房外经过,她就尖起耳朵听。”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佳节
美好的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愁阴
犹阴霾。 南朝 梁 虞羲 《咏霍将军北伐》:“ 飞狐 白日晚, 瀚海 愁阴生。” 唐 钱起 《秋霖曲》:“愁阴惨淡时殷雷,生灵垫溺若寒灰。” 宋 苏舜钦 《依韵和王景章见寄》:“岁律峥嶸腊候深,一天风雪卷愁阴。”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百里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精兵
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士兵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一时
(1) 一个时期
此一时彼一时
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短时间
一时半刻
一时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时从者千人。——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同一时候。
一时收禽(一时:同时。禽:通[擒]。收禽:逮捕奸党)。——《后汉书·张衡传》
一时皆下。——唐·李朝威《柳毅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一些时候
攻一时。——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飓风
最初只指加勒比海的热带气旋;后来又可指任何具有狂风的热带气旋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海行
(1).海上航行。《三国志·吴志·薛综传》:“海行无常,风波难免。” 唐 孟浩然 《宿天台桐柏观》诗:“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元史·外夷传三·爪哇》:“ 爪哇 在海外……海行者先至 占城 ,而后至其国。”
(2).谓通行天下。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法令》:“敕令格式,谓之海行,盖天下可行之义也。” 宋 司马光 《申明役法札子》:“其不当职之人,为高奇之论,不切事情者,不得施行。亦不可将一路一州一县利害,作海行条贯。”
(3).引申为流行。 宋 道山先生 《道山清话》:“其( 章子厚 )门人 林特 者,亦乡人也,以诗为寿。 子厚 晚于坐上取诗以示客,且指其颂德处云:‘只是海行言语,道人须道著乃为工。’”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天中
(1).天的中央。 汉 王充 《论衡·谈天》:“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极之南。”《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
(2).犹中天,天半。《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应现十方,分身百佛,上极天中,下穷地际。”
(3).谓鼻之所在。《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裴松之 注:“相书谓鼻之所在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参阅《云笈七籤》卷十一。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山外
(1). 太行山 以东地区。 战国 时泛指 秦 以外的六国地区。《文选·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啟,不窥兵於 山 外。” 李善 注引《战国策》:“ 范雎 谓 秦王 曰, 秦 今反闭关,而不敢窥兵於 山 东者, 穰侯 为国谋不忠,大王计有所失也。”
(2).山的外边。 唐 张说 《侍宴蘘荷亭应制》诗:“山外闻簫管,还如天上逢。” 宋 林升 《西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 歌舞几时休?”
(3).佛教天台宗山外宗的省称。参见“ 山家宗 ”。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黑云
(1).黑色的云。《汉书·天文志》:“日出时有黑云,状如焱风乱鬊。” 宋 苏轼 《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舩。”
(2).比喻乌发。 唐 张鷟 《游仙窟》:“黑云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3).比喻反动势力。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二五章:“就在这黑云翻滚的日子里, 秦柏生 正在由 陕北 回 山西省 的路上。”《天安门诗抄·今日举剑斩魔妖》:“黑云翻墨欲吞天,妖怪张牙舞戏欢。”
(4).形容脸色阴沉。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章:“他是满脸黑云,拂袖而去。”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飞雨
(1).飞飘的雨。 南朝 齐 谢朓 《观朝雨》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唐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诗:“飞雨祠上东,靄然 关中 暮。”
(2).骤雨。 唐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诗:“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轰雷掣电
雷声隆隆,电光闪闪。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轰雷掣电,猛雨狂风,居民三百餘家,屋千餘间,席捲而去。”《红楼梦》第三二回:“ 黛玉 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上》:“如张两翼,依傍而夹辅。大行队则如火如荼,轰雷掣电之师矣。” 刘大白 《旧梦》诗之七七:“轰雷掣电之下,认识我心底勇猛。”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倏忽
(1) 很快地
倏忽往来,莫知其方。——《吕氏春秋·决胜》
倏忽已三年
(2) 忽然
倏忽之间
[八月中秋日午一时飓风起南北云阴而中独见日南山外雷雨大作须臾而霁]宇宙
(1)
(2) 包括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3) [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又叫[世界]
明代,李时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