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吴门寄家书】作者:项鸿祚 朝代:清代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阮郎归 吴门寄家书原文
阖闾城下漏声残,别愁千万端。
蜀笺书字报平安,烛花和泪弹。
无一语,只加餐,病时须自宽。
早梅庭院夜深寒,月中休倚阑。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诗词问答
问:阮郎归 吴门寄家书的作者是谁?答:项鸿祚
问:阮郎归 吴门寄家书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阮郎归 吴门寄家书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项鸿祚的名句有哪些?答:项鸿祚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项鸿祚阮郎归 吴门寄家书 书法图
阮郎归 吴门寄家书书法作品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参考注释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阖闾城
亦作“ 闔庐城 ”。 苏州 的别称。《史记·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 ” 唐 张守节 正义:“ 吴 ,国号也。 太伯 居 梅里 ,在 常州 无锡县 东南六十里……至二十一代孙 光 ,使 子胥 筑 闔閭城 都之,今 苏州 也。” 唐 李嘉祐 《赠别严士元》诗:“春风倚棹 闔閭城 ,水国春寒阴復晴。” 明 唐寅 《春日城西》诗:“衣试新裁袜试穿, 闔閭城 外暮春天。” 清 钱谦益 《夜泊浒墅关却寄董太仆崇相》诗之二:“ 闔庐城 下雨萧萧,有客方舟共策 辽 。”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下漏
漏壶中的水下滴以标记时刻。《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穰苴 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 贾 ( 庄贾 )。” 司马贞 索隐:“立表谓立木为表以视日景,下漏谓下漏水以知刻数也。”《后汉书·律历志下》:“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昬明生焉。”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别愁
离别的悲愁。 唐 崔颢 《赠卢八象》诗:“不作书相问,谁能慰别愁?” 唐 杜牧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 楚 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宋 严仁 《鹧鸪天》词:“行尽春山春事空,别愁离恨满 江 东。”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万端
头绪极多而纷乱
感慨万端
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蜀笺
亦作“ 蜀牋 ”。自 唐 以来 蜀 地所制精致华美的纸的统称。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十轴示余三百篇,金碧烂光烧 蜀 牋。” 明 陈子龙 《艳歌行》:“春燕剪 越 素,秋鸿征 蜀 笺。”《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生闻之,手舞足蹈,不任欢情。因以 蜀 笺写所赋《夏景闺情》十首,为小引於前以答娉。”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诗:“妙画临 吴 绢,清词洒 蜀 牋。”参阅 元 费著 《蜀笺谱》。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书字
文字。 清 顾炎武 《延平使至》诗:“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红楼梦》第一○八回:“ 湘云 道:‘三姐姐走了,曾有书字回来么?’”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平安
(1)
(2) 没有事故,没有危险
平安无事
(3) 冒了险而未遭受损伤或损失的
经过艰难的历程后平安到家
(4) 指心境平静安定
心很平安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烛花
(1) 烛心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
(2) 指蜡烛的火焰
烛花明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加餐
(1).慰劝之辞。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后汉书·桓荣传》:“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唐 李颀 《送三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诗:“加餐共爱鱸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熟。” 清 纳兰性德 《送张见阳令江华》诗:“吾怜 张仲蔚 ,临别劝加餐。” 郁达夫 《奉答长嫂兼呈曼兄》诗之四:“删去相思千万语,当头还是劝加餐。”
(2).犹进餐。 清 戴名世 《詹烈妇传》:“至三日,烈妇收泪请姑加餐。姑曰:‘汝食,吾方食。’”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一部:“人的五腑六脏只供那些乌鸦加餐。”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自宽
(1).自我宽慰。《列子·天瑞》:“ 孔子 曰:‘善乎,能自宽者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盎 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 宋 陆游 《书叹》诗:“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歔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绿窗遗稿》:“﹝ 孙 淑 ﹞死之日,母大慟。既瞑目,久,忽徐起,止母哭,令自宽。”
(2).自我宽慰。《列子·天瑞》:“ 孔子 曰:‘善乎,能自宽者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盎 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 宋 陆游 《书叹》诗:“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歔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绿窗遗稿》:“﹝ 孙 淑 ﹞死之日,母大慟。既瞑目,久,忽徐起,止母哭,令自宽。”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庭院
正房前面的宽阔地带;也泛指院子
庭院纳凉。——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夜深
犹深夜。 唐 杜甫 《玩月呈汉中王》诗:“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 戴叔伦 《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诗:“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中休
中途短时歇息;中期休整
[阮郎归-吴门寄家书]倚阑
见“ 倚栏 ”。
清代,项鸿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