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作者:张琬 朝代:宋代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原文
维舟得古寺,望远天四平。
晴日晖晖散,晚风泠泠清。
危亭下瞰野,层阁高连甍。
起望斗与牛,淮海相奔倾。
往来谁百年,今昔我平生。
悠悠何所寓,台上多化城。
与其逐影死,宁似不鸣烹。
咄哉应有止,老矣将安行。
中庭柜子落,丈室霜月明。
此意竟萧条,犹然笑安荣。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诗词问答
问: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的作者是谁?答:张琬
问: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张琬的名句有哪些?答:张琬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注释
1. 押庚韵
2. 宋秦观《淮海集》卷三同题诗注引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参考注释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维舟
(1).古代诸侯所乘之船。维连四船,使不动摇,故称。《尔雅·释水》:“天子造舟,诸侯维舟。” 郭璞 注:“维连四船。”
(2).泛指帝王贵族所乘之船。 唐 赵彦昭 《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六龙齐軫御朝曦,双鷁维舟下緑池。”
(3).系船停泊。 南朝 梁 何逊 《与胡兴安夜别》诗:“居人行转軾,客子暂维舟。”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韦宥》:“行次江馆,其家室皆已维舟入亭矣。”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皇舅墓》:“维舟上读半磨灭,使君乃缘戚里恩。”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望见有石壁甚峭峻,维舟登岸,寻之得一尼菴。”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远天
遥远的天宇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四平
(1).四处平坦而无险阻。《战国策·魏策一》:“ 魏 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埊四平,诸侯四通,条达幅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
(2).指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四将军。《晋书·职官志》:“四征兴於 汉 代,四安起於 魏 初,四镇通於柔远,四平止於丧乱。”《宋书·百官志上》:“平东将军,一人。平南将军,一人。平西将军,一人。平北将军,一人。四平, 魏 世置。”《隋书·百官志上》:“又詔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更加釐定……四平、四翊,为二十班。”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晴日
晴天。 唐 苏颋 《奉和春日幸望 * 应制》:“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明 高启 《雨中晓卧》诗之一:“閒人晴日犹无事,风雨今朝正合眠。” 毛 * 《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嬈。”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晖晖
(1).形容日光灼热。 汉 刘桢 《大暑赋》:“赫赫炎炎,烈烈暉暉,若炽燎之附体,又温泉而沉肌。”
(2).艳丽貌。 隋 江总 《啄燕燕于飞应诏》诗:“二月春暉暉,双燕理毛衣。”
(3).清辉貌。 南朝 梁 虞骞 《视月》诗:“泠泠玉潭水,映见蛾眉月。靡靡露方垂,暉暉光稍没。” 唐 崔橹 《闻笛》诗:“银河漾漾月暉暉,楼碍星边织女机。” 清 周体观 《秋萤和韵》:“可怜秋色里,相映亦暉暉。”
(4).象声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其来也,自东南暉暉声如雷,野鷄皆鸣,故曰鷄鸣神也。”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泠泠
(1) 形容清凉;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危亭
耸立于高处的亭子。 唐 白居易 《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诗:“危亭絶顶四无邻,见尽三千世界春。” 朱自清 《南京》:“ 燕子矶 在 长江 里看,一片绝壁,危亭翼然,的确惊心动魄。”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下瞰
俯视。 唐 康骈 《剧谈录·浑令公李西平爇朱泚云梯》:“有 西明寺 僧陷在贼中……教 泚 造攻城云梯,其高九十餘尺,上施板屋楼櫓,可以下瞰城中。”《宋史·赵鼎传》:“ 荆 襄 左顾 川 陕 ,右控 湖湘 ,而下瞰 京洛 ,三国所必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路宛转峯罅,下瞰絶涧诸峯,在 铁船峯 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层阁
犹层楼。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层阁肃天居,驰道直如髮。” 宋 曾巩 《游金山寺作》诗:“屐履上层阁,披襟当九秌。” 明 王世贞 《庚戌秋有约吴峻伯不就赋此》诗:“九关虚虎豹,层阁望麒麟。”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连甍
(1).形容房屋连延成片。甍,屋脊。 晋 左思 《蜀都赋》:“比屋连甍,千廡万室。” 唐太宗 《帝京篇》之一:“连甍遥接汉,飞阁迥凌虚。”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市廛》:“亦杰阁连甍,与 山景园 、 三山馆 鼎峙矣。”
(2).指千家万户。《旧唐书·昭宗纪》:“ 全忠 令 长安 居人按籍迁居,彻屋木,自 渭 浮 河 而下,连甍号哭,月餘不息。”《旧五代史·汉书·张允传》:“自诛 史弘肇 后,京城士庶,连甍恐悚。”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淮海
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现在的连云港市西南)一带的地区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往来
(1) 去和来
往来种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往来翕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往来而不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交往;过从
老死不相往来。——《史记·货殖列传》
诚欲往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交往的人
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今昔
现在和过去
不知今昔是何年
今昔对比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何所
何处。《史记·孝武本纪》:“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处处。”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化城
(1).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寳。诱以涅槃,救尔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龚自珍 《 * 古德遗书序》:“导之也有师,扶持之也有相,尚犹虑夫涉之也有浅深,閲之也有久暂,则有诸境以为之策,有化城以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缘以为之归墟。”
(2).指幻境。 元 张仲深 《送全上人》诗:“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
(3).指佛寺。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唐 刘禹锡 《贾客词》:“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贤隐寺次刘朝信》诗:“化城依宿处,自学此身閒。”
(4).指海市蜃楼。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岊起,须臾粉堞青甃,弥亘数里,楼臺轇葛,殊木异葩,数息中,雾气散漫,不復见矣,谓之化城。”
(5).古寺名。废址在今 安徽 当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内 向化桥 西 礼贤坊 , 吴大帝 时建,基址最广。”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与其
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与其在这里等他,毋宁去找他更好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逐影
追逐影子。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追形逐影,光若彿彷。” 南朝 齐 张融 《海赋》:“越 汤谷 以逐影,渡 虞渊 以追月。”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辛勤逐影,更似悲狂;罕见凿空,曾未先觉。”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应有
(1).所有,一切。 唐 白居易 《奏所闻状》:“自今已后,应有进奉,并不用申报御史臺,如有人勘问,便仰録名奏来者。”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将 江 上应有战舡,尽行拘收,不放 关公 渡 江 回去。”《水浒传》第一回:“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
(2).应当具有。《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姑娘一进洞房,早看见摆满一分妆奩,凡是应有的,公婆都给办得齐齐整整。”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安行
(1).徐行,缓行。《诗·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马瑞辰 通释:“安行对疾行言,即缓行。”《后汉书·崔駰传》:“縶余马以安行,俟性命之所存。” 李贤 注:“安行,不奔驰也。”
(2).谓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语本《礼记·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彼皆大圣人,安行利行何所不可,又復何求於天地之间而若此其切哉!” 明 方孝孺 《赠周履素序》:“古之君子,出环堵之室,而任天下之重,顺运安行,不动气貌者,所学皆可用而未尝为无用学也。” 清 郑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易》至韦编三絶,不知繙閲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中庭
(1).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管子·中匡》:“ 管仲 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礼记·檀弓上》:“ 孔子 哭 子路 於中庭。” 陈澔 集说:“哭於中庭,於中庭南面而哭也。不於阼阶下者,别於兄弟之丧也。”阼阶、堂前东阶。
(2).厅堂正中;厅堂之中。《汉书·朱买臣传》:“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謁。” 唐 李商隐 《齐宫词》:“ 永寿 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復印中庭。”《宣和遗事》前集:“红袖调筝於屋侧,青衣演舞於中庭。”
(3).庭院;庭院之中。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醴泉涌於清室,通川过於中庭。” 南朝 宋 鲍照 《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宋 李清照 《添字采桑子》词:“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餘情。” 郭沫若 《牧羊哀话》:“小小一个中庭,薄有一些花木。”
(4).指现代高级旅馆中庭院式的大厅。《科学画报》1983年第6期:“所谓中庭,往往是一个多层的、带有玻璃天棚的大厅…… 北京 的 香山饭店 ,在世界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 先生精心设计下,建造了一个具有 中国 园林特色的中庭-- 溢香厅 (又名 四季庭院 )。”
(5).中草药“百合”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百合》。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柜子
(1) 泛指盛放衣物、书籍、文件等用的器具,方形或长方形,一般为木制或铁制 。如:衣柜;钱柜;碗柜;壁柜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丈室
(1).佛教语。相传 毗耶离 (在 中印度 ) 维摩诘 大士以称病为由,与前来问疾的 文殊 等讨论佛法,妙理贯珠。其卧疾之室虽一丈见方而能容纳无数听众。 唐 显庆 年间, 王玄策 奉勅出使 印度 ,过 维摩诘 故宅,乃以手板纵横量之,仅得十笏,因号方丈、丈室。见《维摩诘经》、《释氏要览·住处·方丈》。 清 唐孙华 《次韵黄忍庵病中杂咏》之三:“归田 元亮 贫仍乐,丈室 维摩 病不妨。”
(2).以“丈室”称寺主的房间。 唐 惠能 《坛经·机缘品》:“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周朴》:“ 朴 , 唐 末诗人。寓於 闽 中僧寺,假丈室以居,不饮酒茹荤,块然独处。” 清 吴伟业 《题心函上人方庵》诗:“谁知眠丈室,不肯效团焦。”
(3).犹斗室。言房间狭小。 唐 白居易 《秋居书怀》诗:“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月明
(1).月光明朗。 唐 白居易 《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元 袁士元 《和嵊县梁公辅夏夜泛东湖》:“小桥夜静人横笛,古渡月明僧唤舟。”《水浒传》第九回:“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
(2).指月亮;月光。 唐 李益 《从军北征》诗:“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白苹红蓼緑簑衣,青海滩头一钓磯。只恐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萧条
经济成长退缩
经济萧条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犹然
(1).舒迟貌。《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逸周书·官人》:“喜色犹然以出。” 朱右曾 校释:“犹然,舒和貌。”
(2).微笑自得之貌。《庄子·逍遥游》:“ 宋荣子 犹然笑之。” 陆德明 释文:“ 崔 李 云:‘犹,笑貌。’”
(3).尚且。《史记·游侠列传》:“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4).尚且如此。 清 方文 《胡母节寿诗》:“世变节义如轻尘,男子犹然况妇人。”
(5).仍然。《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张胜 的心,死后犹然相从。”《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一对料丝灯﹞今已六十餘年,犹然簇新。”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至今四十多年了,这幅画景,犹然清清楚楚的摆在脑际。”
(6).仍然如此。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唐 世士人宴聚,盛行叶子格, 五代 、国初犹然,后渐废不传。”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关镇杂记·秦皇岛》:“﹝ 秦皇 ﹞下马拜,荆皆垂首向地,如顿伏状。至今犹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明 季士大夫投刺率称某某拜,开国犹然,近人多易以‘顿首’二字。”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安荣
安乐荣耀。《荀子·儒效》:“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也。”《韩诗外传》卷八:“人之所以好富贵安荣,为人所称誉者,为身也。恶贫贱危辱,为人所谤毁者,亦为身也。” 明 刘基 《赠徐仲远序》:“自古固有不仁而安荣,守道而戮辱者,庸非命乎!” 梁启超 《立宪法议》:“君主顺时势而立宪法者,则其君安荣。”
宋代,张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