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范正献书毕帖赞】_岳珂 | 宋代

【范正献书毕帖赞】作者:岳珂 朝代:宋代

[范正献书毕帖赞]范正献书毕帖赞原文

士之以道义相从,岂计其功,而况乎公。
当其任紬绎唐事之寄,所以极简编之从容。
亦既上成书于迩英,而公犹得以三百年之鉴,信其遗风。
则是一纪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
石渠兰台,片言帝聪,考盘弗为,皦然初终,尤以见公子于元丰。
盖尽其魏阙之心,而裕陵之于温国,未尝不知其畎亩之忠也。
此帖之存,公心天通。
诋斥之诬,吁嗟麟穷。

[范正献书毕帖赞]诗词问答

问:范正献书毕帖赞的作者是谁?答:岳珂
问:范正献书毕帖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岳珂的名句有哪些?答:岳珂

[范正献书毕帖赞]参考注释

[范正献书毕帖赞]道义

道德和正义

道义上的支持

[范正献书毕帖赞]相从

(1).跟随,在一起。《史记·日者列传》:“ 宋中 为中大夫, 贾谊 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汉书·食货志上》:“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苏轼 《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相从结茆舍,曝背谈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狸》:“弟与之相从半年,且赖渠拯恤,义均伉儷,难诬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并。 宋 苏轼 《岐亭》诗序:“凡余在 黄 四年,三往见 季常 ,而 季常 七来见余,盖相从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儿生了,老在家里的理无,我将女儿与你儿子,你儿子留在这里做女婿,两家相从了。”

[范正献书毕帖赞]况乎

亦作“况乎”。连词。何况;况且。《孟子·万章下》:“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尾同於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是室云何而求我?况乎妙事了无可观。”

[范正献书毕帖赞]紬绎

理出头绪。也作[抽绎]

[范正献书毕帖赞]所以

(1) 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2)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4)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范正献书毕帖赞]简编

(1) 内容简略的著作,也指某一著作的简略本(多用做书名)

《中国通史简编》

(2) 泛指书籍

[范正献书毕帖赞]从容

(1) 悠闲舒缓

听小子从容的表白出来。——《初刻拍案惊奇》

从容应付

(2) 充裕;宽裕

时间从容

(3) 休息

神僧且从容一日。——《西游记》

[范正献书毕帖赞]成书

(1).完整的书。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子容 又图其形制,著为成书,上之,詔藏於祕阁。”

(2).成为一部书。 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便名之曰《南腔北调集》,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配对。”

[范正献书毕帖赞]迩英

“ 邇英阁 ”的省称。 宋 欧阳修 《<仁宗御集>序》:“至於万机之暇,泊然凝神,不见所好,惟躬閲宝训,陈经 邇英 ,究钟律之本元,训师兵之武略。” 宋 赵昇 《朝野类要·班朝》:“又有内殿,如 万岁 、 復古 、 邇英 、 蘂珠 、 凝华 、 福寧 、 睿思殿 。” 元 袁桷 《省中议事回元达有诗次韵》:“拟将直笔酬 延阁 ,欲抱遗经进 邇英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 宋 制,春二月始,至端午;秋八月始,至长至,每双日入侍 邇英 。”参见“ 邇英阁 ”。

[范正献书毕帖赞]而公

犹言你老子。倨傲的自称语。《史记·留侯世家》:“ 汉王 輟食吐哺,駡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司马贞 索隐:“而公, 高祖 自谓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生 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范正献书毕帖赞]得以

指借某事物而能做某事;能够,可以

充分发扬民主,使每个人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出来

人皆得以隶使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范正献书毕帖赞]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范正献书毕帖赞]遗风

余风,余音。指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特点或某个时代留传下来的风气

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扬郑卫之浩乐,结激 楚之遗风。——《淮南子·原道训》

[范正献书毕帖赞]一纪

(1).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国语·晋语四》:“ 文公 在 狄 十二年, 狐偃 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韦昭 注:“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张衡 研《京》以十年, 左思 练《都》以一纪。” 唐 柳宗元 《见促行骑走笔酬赠》诗:“投荒垂一纪,新詔下荆扉。”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但古又有以四岁一小周(《素问·六微旨大论》)、三十年(《素问·天元纪大论》)、七十六年(《易乾凿度》)、一千五百二十岁(《诗·大雅·文王序》疏引《三统历》)为一纪者。

(2).有条理的一部分。《灵枢经· * 》:“ 黄帝 问於 歧伯 曰:‘余闻九鍼於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范正献书毕帖赞]百世

很多世代;很长时期(一世,三十年)

斯固百世之遇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百世之怨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流芳百世

[范正献书毕帖赞]石渠

(1).石筑的水渠。 汉 刘桢 《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唐 孟浩然 《病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见“ 石渠阁 ”。

[范正献书毕帖赞]兰台

(1). 战国 楚 台名。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 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注:“ 兰臺 ,臺名。” 唐 张九龄 《登古阳云台》诗:“ 楚国 兹故都, 兰臺 有餘址。”

(2). 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 汉 焦赣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

(3).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

(4).指御史台。 汉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烧兰臺府署为战场。” 胡三省 注:“兰臺,御史臺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辩》:“盖御史有两丞,其一在兰臺,谓之中丞。”又 东汉 时 班固 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故史官亦称“ 兰臺 ”。

(5). 唐 代指秘书省。 唐 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臺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臺类转蓬。” 冯浩 笺注:“《旧书·职官志》:秘书省, 龙朔 初改为兰臺, 光宅 时改为麟臺, 神龙 时復为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太清神鉴》卷二:“準头主富贵贫贱,百事吉凶……左为兰臺,右为廷尉。”《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天纲 谓 淹 曰:‘公兰臺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 明 谢谠 《四喜记·诗礼趋庭》:“天庭忒恁低,地阁那曾伟,準头偏,兰臺、廷尉俱亏……恐今生虎榜姓难题。”

(7).道教指肝脏。《云笈七籤》卷十九:“经曰:‘肺为尚书,肝为兰臺,心为太尉公。’”

[范正献书毕帖赞]片言

简短的文字或语言

[范正献书毕帖赞]帝聪

帝王的听闻。 唐 章碣 《赠边将》诗:“行收部落归天闕,旋进封疆入帝聪。”《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贤声愈著,直达帝聪。”

[范正献书毕帖赞]考盘

亦作“ 考磐 ”。成德乐道。《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毛 传:“考,成;槃,乐。” 陈奂 传疏:“成乐者,谓成德乐道也。”《汉书·叙传下》:“ 竇后 违意,考盘于 代 。”《考槃序》则言此诗为刺 庄公 “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故后即以喻隐居。 晋 陆云 《逸民赋》:“鄙 终南 之辱节兮,韙 伯阳 之考槃。”《晋书·隐逸传·张忠》:“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 唐 岑参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诗:“此地可遗老,劝君来考槃。” 宋 苏辙 《次韵秦观见寄》:“考槃溪山间,自献耻干謁。” 清 姚鼐 《获嘉渡河》诗:“想见幽人尚考盘,安得同归脱鞿绊。”一说,“考,扣也;槃,器名。葢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见 宋 朱熹 《诗集传》引 陈氏 说。近人亦或从之,以为是奴隶出亡反抗之辞。见 高亨 《诗经今注》及 鲍昌 《释考槃》。

[范正献书毕帖赞]皦然

(1).清楚明白的样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百物其去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檄者,皦也。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 明 宋濂 《<大般若经通关法>序》:“ 雪山 编参诸方,尝主藏钥於 灵隐 景德禪寺 ,其衞道之志盖皦然云。”

(2).清白貌。 汉 蔡邕 《荐皇甫规》:“出处抱义,皦然不污。”《后汉书·乐恢传》:“ 恢 独皦然不污於法。”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桃花夫人示梦》:“志节皦然,可表天日。”

(3).洁白光亮貌。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常有双鹤素羽皦然,日夕偶影翔集。”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仰视星斗,磊落与人近,皦然天地,如在玉壶中。”

[范正献书毕帖赞]初终

始终。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维公平生,愷悌忠实,内外洞彻,初终若一。”《清史稿·诸王传七论》:“乾乾翼翼,靡间初终。” 李大钊 《青春》:“而宇宙之果否为无尽,当问宇宙之有无初终。”

[范正献书毕帖赞]公子

古代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来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大公子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范正献书毕帖赞]元丰

宋神宗赵顼年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 齐安舟行适 临汝。(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宋· 苏轼《石钟山记》

[范正献书毕帖赞]魏阙

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其下常悬挂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称

[范正献书毕帖赞]裕陵

(1).古代帝王陵墓名。(1) 金显宗 陵。在 北京市 房山县 西北 大房山 。(2) 明英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石门山 东,即 十三陵 的第四陵。(3) 清高宗 陵,在 河北省 遵化县 西北 昌瑞山 。

(2). 宋 人对 神宗 的习惯称呼。 神宗 陵本名 永裕陵 ,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 裕陵 固天纵,笔有云汉姿。” 宋 楼钥 《跋汪季路书画·蔡京自书窜谪元符党人诏草》:“ 裕陵 裁决庶政,动出亲札。”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裕陵 稽古制作,詔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画一来上,以袪千古之陋,成一代之典。”

[范正献书毕帖赞]未尝

(1) ——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不是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2) 不曾

终夜未尝合眼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

未尝识书具。——宋· 王安石《伤仲永》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范正献书毕帖赞]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范正献书毕帖赞]畎亩

田地,田间,田野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范正献书毕帖赞]公心

(1) 公正之心,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心意

(2) 共同之心

[范正献书毕帖赞]诋斥

谴责;呵斥。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士有百行,君得全乎?何至务矜片言,苦相詆斥!”《明史·黄观传》:“ 燕王 举兵, 观 草制讽其散军归藩,束身谢罪,辞极詆斥。”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诋斥军阀怎样怎样不合理,是革命文学家;打倒军阀,是革命家。”

[范正献书毕帖赞]吁嗟

(1).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楚辞·卜居》:“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韩诗章句》:“吁嗟,嘆辞也。” 陈毅 《感事书怀》诗:“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

(2).叹词。表示赞美。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 赵 氏何其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吁嗟 华盛顿 ,及今百年矣。”

(3).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红楼梦》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韵。”

,

  • 【赋虚谷黄子羽所藏吴山西墨兰三章】_陈著 | 宋代
  • 【赋虚谷黄子羽所藏吴山西墨兰三章】_陈著 | 宋代 >> 【赋虚谷黄子羽所藏吴山西墨兰三章】_陈著 | 宋代...

  • 【谢刘判院】_华岳 | 宋代
  • 【谢刘判院】_华岳 | 宋代 >> 【谢刘判院】_华岳 | 宋代...

  • 【虞美人草】_许景迂 | 宋代
  • 【虞美人草】_许景迂 | 宋代 >> 【虞美人草】_许景迂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