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静寄斋】_乾隆 | 清代

【静寄斋】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静寄斋]静寄斋原文

静寄盘之庄,静寄台之斋。

为一抑为二,殊难置辨哉。

彼则所常住,此隔数岁来。

住已过去幻,来谓现今乖。

斯诚寄而已,曼殊如是该。

[静寄斋]诗词问答

问:静寄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静寄斋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静寄斋]注释

1.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七十二

2. 盘山为静寄山庄

[静寄斋]参考注释

[静寄斋]静寄

优闲地寄寓、依托。 晋 陶潜 《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宋 陆游 《渔隐堂独坐至夕》诗:“三尺桐丝多静寄,一樽玉瀣足幽欣。”

[静寄斋]置辨

(1).置辩。 清 徐作肃 《侯方域<太子丹论>》评:“刺骨之论,起 宋 儒而质之,当不復置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生词穷,不能置辨。”

(2).辨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上古中古之史,其文体若何,又何从以置辨哉!”

[静寄斋]常住

(1).佛教语。永存。《法华经》卷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苏跋陀罗窣堵波》:“勿谓如来毕竟寂灭,法身常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说与楞严经合》:“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復变坏。”

(2).法无生灭变迁称作常住。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南齐书·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住。”

(3).僧、道称寺舍、田地、什物等为常住物,简称常住。《云笈七籤》卷一二二:“道士用常住物如子孙用父母物耳,何罪之有?”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太尉 朱崖 出镇 浙 右,有 甘露 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水浒传》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 清 钱谦益 《扬州石塔寺复雷塘田记》:“近寺有雷塘田一千二百五十五亩,寺僧开垦作常住田。”

(4).道观中的主事者。《云笈七籤》卷一二二:“尊师令其家各备香油为之焚香……常住亦为办斋食供养。”

[静寄斋]过去

(1)

(2) 用在动词后,表示反面对着自己

他把书翻过去,看书背面的价格

(3) 用在动词后,表示失去原来正常的状态

他气得昏死过去

(4) 用在动词后,表示通过

你这么不讲面子,可太说不过去了

(5) 用在动词后,表示离开或经过所在的地方(车从我身边开了过去)

(6)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超过,多与[得]或[不]连用

你怎么也凶不过去她

[静寄斋]现今

现在,如今

[静寄斋]而已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静寄斋]曼殊

(1).佛教菩萨名。即 曼殊室利 。

(2). 满洲 别称。也写作“满珠”、“曼珠”。 清 黄遵宪 《八用前韵》:“三月麛裘思德化,诸天龙节护 曼殊 。” 钱仲联 笺注引《清朝通志》:“ 满洲 ,係 满珠 之转音,亦称 曼珠 。”参阅《清通志·氏族一》。

[静寄斋]如是

如此这么;像这样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清· 刘开《问说》

,

  • 【罨画轩】_乾隆 | 清代
  • 【罨画轩】_乾隆 | 清代 >> 【罨画轩】_乾隆 | 清代...

  • 【斯园留别雷东甫正甫·其一】_汪轫 | 清代
  • 【斯园留别雷东甫正甫·其一】_汪轫 | 清代 >> 【斯园留别雷东甫正甫·其一】_汪轫 | 清代...

  • 【题伽楠木佛钵】_乾隆 | 清代
  • 【题伽楠木佛钵】_乾隆 | 清代 >> 【题伽楠木佛钵】_乾隆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