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汝坟贫女】_梅尧臣 | 宋代

【汝坟贫女】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代

[汝坟贫女]汝坟贫女原文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汝坟贫女]诗词问答

问:汝坟贫女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问:汝坟贫女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

[汝坟贫女]译文和注释

[汝坟贫女]译文

译文

汝河岸边有个贫穷住家女,边行边哭声音凄凉又悲怆。
自己说道:[家中父亲年已老,独生小女孤单没有男丁壮。
郡吏抓丁之来何等粗暴相,县官惟命是从不敢来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态龙钟抓去还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嘱托四旁之近邻,有幸能得众位多多来相帮。
最近听说有的同乡已回家,打问消息疑虑生死心慌张。
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冻僵死在壤河岸边上。
女子质柔体弱无力将父拖,横尸旷野又无银钱作埋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虽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当。
扪胸声声悲号大呼叫苍天,我生我死到底将是怎么样?]

[汝坟贫女]诗文赏析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如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所言,造成[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离散,田园荡尽]。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做此诗与《田家语》同时。《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赏析二

这首诗是描写汝坟贫女哭诉朝廷的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此诗所写是有史实根据的,作者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据与作者同时的司马光《论义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说:[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与此诗所写互相印证。不同的是此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严寒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这种对生命绝望的呼唤,比历史记载更生动、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残酷和罪恶。这便是这首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这是一首叙事诗,开头二句交代环境,引出人物。[汝坟],指河南汝河岸边。《诗经·周南》中有《汝坟》一首,诗中以妇女口吻说道:[鲂鱼额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朱熹《集注》认为是写[汝坟之人],[供纣之役,其家人见其勤苦而劳之]。事情竟如此之巧,历史上最反动的纣王在这里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这里募集兵丁,诗人通过这一令人容易产生联想的典型环境,便把这次徭役的性质告诉读者。下面便同样以妇女的口吻控诉徭役的罪恶——[行哭音凄怆],真是高度的艺术概括!你看她一边行走,一边啼哭,那声音多么凄惨、悲怆!仅这一句造成的气氛已笼罩全篇。

从[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个段落。这位女子只有一位老父相依为命,[孤独无丁壮]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兰诗》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交代了家庭成员以后,便说郡吏突然上门,把老父抓走。一个[暴]字写出了郡吏凶恶的气势,而[县官不敢抗]一句则是对[暴]字的补充,连县官都不敢违抗,何况平民百姓呢。这里的[县官],恐是诗人自指。[督遣]二句,几乎使人听到郡吏呵斥声,他们凶神恶煞似的督促壮丁们离村,不准迟延,更不准停留。女子的老父虽已年迈龙钟,步履维艰,还要拄着拐杖前往兵营。女儿见状,于心不忍,便再三嘱咐被抓去的邻人,希望邻人路上多多照顾老父。这[四邻]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恐怕比历史上所载的[三丁选一]还大大地超过。以上为第一段。[8] 过了一段时间,村子里渐渐有人被放回,女子连忙去打听,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许还能勉强支撑。[疑犹强]三字,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极为贴切,这使人们想到在老父去后,她心中始终忐忑不安,疑信参半:一会儿担心老父累倒了,一会儿又希望他能活着回来。由于经过这样的铺垫,下面[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雳,震撼着这位女子的灵魂。啊,老父果然死了,在大雨严寒的时刻,在[僵尸相继]的壤河道中!诗笔至此,达到了高潮。这是第二段。

老父死了,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谁呢?老父的尸体横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谁给安葬呢?生者如此痛苦,死者如此凄惨,这是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面对如此现实,女子毫无办法,只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代父从军,又不能为父营葬,虽然活着又能顶什么用呢?最后她捶胸顿足,口呼苍天,是生是死,莫知所从。[将奈向],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义犹云奈何也。]如黄庭坚《归田乐引》词:[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盖为宋时俗语。此诗用这三字作结,颇符合诗家所说的[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值得人们吟味和深思。这是第三段。

此诗的特色在于叙事中带有真挚的感情。作者虽是客观地反映当时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但通过诗中人物之口抒发了父女之情、反对 * 之情,特别是最后一段写老父横尸道路,女儿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运又生死未卜,呼天抢地,感人至深。因此此诗又可称之为[叙事抒情诗]。

通览全诗,值得惊叹的是诗人在创作上的勇气。他把犀利的笔锋直接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对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二句,颇值得人们深思。郡吏为何那样凶暴?县官为何不敢违抗?简言之,是因为来头很大。这不是在暗示上有朝廷撑腰么?宋朝以诗歌讥切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一例。比苏轼略早的梅尧臣用比苏轼激烈得多的诗篇,的确是十分难得的。

,

  • 【再和商卿】_孙应时 | 宋代
  • 【再和商卿】_孙应时 | 宋代 >> 【再和商卿】_孙应时 | 宋代...

  • 【送蔡德辉教授三首】_周必大 | 宋代
  • 【送蔡德辉教授三首】_周必大 | 宋代 >> 【送蔡德辉教授三首】_周必大 | 宋代...

  • 【登进贤县治后山望云亭】_吴芾 | 宋代
  • 【登进贤县治后山望云亭】_吴芾 | 宋代 >> 【登进贤县治后山望云亭】_吴芾 | 宋代...